《素問·宣明五氣篇》說 “五臟化五液”,心為汗、肺為涕、肝為淚、脾為涎、腎為唾,是謂五液。
大家先要了解五行,五行講究的是「相生」「相剋」,而五臟和五行是一一對應的。
心 ——- 火
肝 ——- 木
脾 ——- 土
肺 ——- 金
腎 ——- 水
「相生」火生土、土生金、金生水、水生木、木生火,是一個循環的过程。
同时又包含着剋的關係。
「相剋」火剋金、金剋木、木剋土、土剋水、水剋火,同样互相影响。
由於腎主水,五液與腎臟關係密切,具體是什麼意思呢?
心屬火
心主血,血汗同源,所以”汗為心之液”。在病理上出汗過多,易耗傷心血,則見心悸、心慌。
陽氣熏蒸津液出皮毛而為汗,汗多不僅要傷津耗液,同時也會耗傷心氣,故大汗淋漓不止就有可能導致亡陽的病變。也就是常說的“氣隨液脫”。
肺屬金
涕出於鼻,鼻為肺竅,故“涕為肺液”。肺司呼吸,鼻為氣之通路,肺和則氣道通暢且能辨別五氣(五種氣味)。
若肺發生病變,則涕也會異常,可以從涕之改變作為肺病辨證的根據之一。
若鼻幹無涕,往往是肺陰虛,或津液不能上承所致。
若鼻流清涕,常為風寒束肺,肺氣失宣所致。
若鼻流黃濁膿涕,常為熱毒壅肺,肺失清肅所致等等,均可作為臨床辨證之重要參考。
肝屬木
淚出於目,目為肝之竅,故“淚為肝液”。
生理情況下,淚可滋潤眼目,使之濡而不幹澀,並能經常沖洗異物,維護目內之潔凈。
若發生病變時則淚的分泌出現異常。如肝陰虛,津液不足,淚無所化,則兩目失養而幹澀。
肝經感受風邪則迎風流淚而兩目作癢;如肝經有熱,熱淚膠粘,兩目畏光作痛。
若肝腎陰虛、老年氣血虛弱、亦可見眼淚長流不止等。對於臨床辨證與診斷均有一定參考意義。
腎屬水
“唾為腎之液”,生理情況下唾液有滑潤口腔,濕潤食物及清潔口腔等功能。
但病變時也會發生異常。如肝腎陰虛,唾無所化則感口乾舌幹,入夜尤甚。
脾屬土
涎出於口,口為脾之竅,故曰“涎為脾之液”且常與唾合稱涎唾或唾液,有人認為涎是腮腺分泌液,有其一定道理。但如果說涎是口腔分泌液的總稱似更合適。
因脾開竅于口,胃與脾相互協作,脾胃功能正常,水濕得以運化,則津充液足而口中和,不燥不淡,食則能辨五味。
若脾胃虛寒,水液不化,冷涎上逆則口淡乏味,泛惡涎多;若胃火熾盛,熱灼津傷則口燥涎少;若胃有停食、蟲積或濕熱蘊結,則常見口角涎液自流,入睡尤甚,小兒更為常見。
《黃帝內經素問集注》所說:“水谷入口,其味有五,津液各走其道,五臟受水谷之津,淖注于外竅而化為五液” 。
“五液者,腎為水臟,受五臟之精而藏之,腎之液,復入心而為血,入肝為淚,入肺為涕,入脾為涎,自入為唾。是以五液皆鹹。
”所以五臟所主五液是津液淖注于外竅而致,而腎主水,故五液皆與腎有關。臨床可以通過五液各自病理變化,分析判斷本臟的病變,甚或作為腎病辨證的參考。
🌈 圖片及資料來源:https://bit.ly/3yUaAOX